人们经常说:创新有风险,创新要容忍失败。岂不知,体制内的创新往往失之于宽:许多没有意义的项目拿到了经费、甚至获得了“奖励”、成就了大佬。 要管好创新,就要分清楚两种失败:一种可以原谅的失败,一种不能原谅的失败。什么样的失败不能原谅?就是那些缺乏基本常识或责任心导致的失败。许多项目只要在立项前稍微想一下,就知道这样的项目目标很模糊、技术线路很荒唐、根本就不该立项。如果不能区分失败的原因,“宽容失败”就会变成“纵容失败”。
比如,有个项目研究钢水脱N工艺。N是钢水中的一种杂质,但不是主要的杂质。主要的杂质是S、P。所以,多数人就研究如何脱S、P。于是某人提出研究脱N的工艺。但是,他提出的工艺只能脱N,无法脱S、P。他也不知道,哪种钢只需要脱N不需要脱S、P。换句话说,找不到只要脱N不需要脱S、P的钢种。请问,研究这个工艺干什么?这人或许会说:这也是“科学研究”啊。我就要问了:你难道就想不到其他更值得研究的项目了吗?
这类没有用户的项目,我称之为“常识性错误”。常识性错误还有几种:没有研究用户使用过程遇到的问题、没有深入考虑研发过程中的竞争问题。于是,我提出“立项之前要考虑三个基本问题”,来避免创新项目中的常识性错误。
意外的是,新华社和观察者网转发了我的观点后,遇到了很多冷嘲热讽。他们的本质上可以总结为:创新就是小概率事件,创新要有挑战小概率事件的勇气,这才叫鼓励创新。这其实是一种典型的“有勇无谋”。这种现象在体制内很多。故而有人讽刺他们:如果这些人拿自己的钱创新的话,就不会这么大气了。
今天突然想到:体制内的部分领导和创新管理者,确实有些糊涂的认识。他们怕承担“不支持创新”的压力,不敢果断地否决这类缺乏常识的项目。这导致大量无聊的项目占据了大量的创新资源、败坏了创新的风气。
进一步说清楚道理,还是有必要的。创新是小概率事件,但并非小概率事件就是值得尝试的。创新中的大多数想法,在当下其实是根本不具备技术或经济可行性的。即便是有些人能做得成,也不是我们能做成的(条件不一样)。项目选择,就是去选择那些我们做成概率较大的小概率事件。“三个基本问题”就是用来做这些筛选的。创新失败的概率很大,如果不进行这样的筛选,我们非常可能一事无成。但有人担心:这样筛选之后,可能真的找不到合适的项目了。这种担心其实是“开错了药方”:如果筛选不出合适的项目,可能是你的思路没有足够开放,也可能是你没有学会“知难而变”,而不是在“常识性筛选”这个环节上放水。
经常有人讽刺一些老专家:一个PPT讲了10年。想来惭愧:我的这个PPT讲了20年。但是,这个PPT修改了上百次。每次有点滴的新想法都会记下来。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