註釋
淳于髡(kūn):戰國時期齊國的辯士。
授受不親:指男女之間不能親手遞接東西,是古代的一種禮教規定。
權:權宜,變通。
翻譯
淳于髡說:「男女之間不能親手遞接東西,這是禮的規定嗎?」
孟子回答說:「是禮的規定。」
淳于髡又問:「如果嫂嫂溺水了,能用手去拉她嗎 ?」
孟子說:「嫂嫂溺水了卻不去拉她,那簡直就是豺狼。男女之間不親手遞接東西,這是正常的禮;嫂嫂溺水而伸手去拉她,這是變通的辦法 。」
淳于髡說:「現在天下人都如同溺水般身處困境了,先生卻不去救援,這是爲什麼呢?」
孟子說:「天下人溺水,要用道去拯救;嫂嫂溺水,用手去拉救就行。難道你想用手去拯救天下人嗎?」
賞析
這段對話通過孟子與淳于髡的問答,展現了孟子對「禮」和「權」的靈活認知。首先淳于髡以男女授受不親與嫂嫂溺水能否伸手援救這一極端情況相對比,試圖給孟子設下兩難之境。而孟子巧妙地進行解答,指出正常情況下遵循「禮」,但面臨緊急特殊狀況時需要「權」變 ,體現了原則性與靈活性的統一。之後淳于髡將話題延伸到天下人處於困境,質疑孟子不出手救援。孟子則區分了拯救天下與救嫂嫂的不同,強調要用「道」來拯救天下,點明瞭解決不同問題要用合適的方法和理念。這段對話邏輯清晰,蘊含着深刻的道理,不僅體現了孟子的機智善辯,更傳達出對待事理既要堅守原則,又要根據實際情況靈活變通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