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章丘市洛庄汉墓是发现大量兔子骨骼的一个典型遗址。洛庄汉墓是一座西汉诸侯王级别的墓。在洛庄汉墓一共发现36座陪葬坑,出土各类珍贵文物3000多件,特别是19件编钟、107件编磬和三辆大型马车的发现,引起了考古界的高度重视。
晋侯墓地出土兔尊
洛庄汉墓的第34号陪葬坑里的全部动物,共有110余具,所属的种属有绵羊、猪、狗、兔等四种。洛庄汉墓的动物陪葬坑中出土动物的数量之多、种类之丰富,在汉王陵陪葬坑的发掘史上,尚属首次。陪葬坑内的绵羊、猪、狗的骨架没有挣扎的痕迹,它们可能是被杀死后,再按照种属分开摆放的。在陪葬坑内发现了两个木笼,是专门用来放置兔子的。在主坑中距离木笼数米的空地上,发现了几只兔子骨架,这也是当时把活兔子关在木笼里直接放入陪葬坑的证据。
清代玉嵌宝石卧兔
依据多处考古遗址中都发现兔子骨骼、洛庄汉墓出土关在两个木笼里的兔子、《诗经》中有抓捕兔子和烹调兔子的描写、汉画像石中有宰杀兔子的画面、《木兰辞》中对雄兔和雌兔的细致描述等等,推测在中国古代,兔子不是稀有动物,古人应该很早就有抓兔子、吃兔子的行为,因此,也很可能有相应的饲养兔子的尝试。不然,洛庄汉墓的陪葬坑里不会出现两笼兔子,将那些兔子推测为人工饲养的动物,似乎更加合理。这个推测还有文献为证,比如记载西汉轶事的笔记小说《西京杂记》中,描述了西汉早期的梁孝王刘武(公元前184至前144年)建筑兔园的故事:“梁孝王好营宫室苑囿之乐,作曜华之宫,筑兔园。”这应该是人为控制兔子的一个尝试吧。
山东嘉祥宋山4号祠堂东壁画像石拓片
我们现在看到的家兔是明代来自欧洲的。由于中国的古人在先秦时期就具备了饲养六畜的能力,特别是中国的古人在距今约9000年以前就从狼和野猪中成功地驯化出狗和家猪。他们具备了丰富的驯养动物的知识和经验。古人尝试对抓获的野兔进行饲养的行为至少在汉代已出现,尽管能够对抓获的兔子进行短期饲养,但想长期饲养,包括对兔子进行繁殖的努力,可能直到明代之前也没有成功。尝试饲养和饲养成功是两个概念。古人从尝试饲养兔子到成功饲养兔子经历了数千年的时光,直到明代引进穴兔,才开始了成功地饲养家兔的历史。(据《中国文物报》)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刊及“圈阅”公众号观点。 文中所用图片来源于原微信号及网络,如有侵权,烦请告知,即刻删除。返回搜狐,查看更多